本书跟《意志力》一书类似,但是阐述的角度不同。
你可以把他当成鸡汤文,也可以奉为圭臬。
没有绝对的正确方式,需要每个人自己去衡量把握。
阅读此书的意义,是在于打开自己的视野,让可供选择的路更多,仅此而已。
很多人的读后感都是,当时很振奋,以为了解到生活的深层本质,掌握了习惯的奥秘。但过一段时间发现自己与往昔并无不同。
我只能说,不要期望值过高,人生的奥秘不可能在一本书中尽现。自由永远是遥不可及的星辰,值得我们终身去寻觅。
本部分内容引出原子习惯的概念,阐述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
,列出行为改变四法则
。
原子习惯的惊人力量
人很容易高估
一个决定性瞬间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
每天都做些小改善的价值。习惯就是自我改善这件事的复利
。
我们作出一些改变,成果却似乎总是来的不够快
,于是我们回归先前的惯例。
好习惯让时间成为你的盟友,坏习惯让时间与你为敌。习惯的复利效应能载舟,亦能覆舟。
正面的复利:生产力,知识,人际关系。
负面的复利:压力,负面想法,愤恨。
别管目标,专注于系统
目标是你想要达到的成果,而系统是让你达到那些成功的过程。
如果彻底无视目标,只关注系统,还能成功吗?
过于在意目标的四大问题
1)幸存者偏差让我们获得错误的认知
目标一直在那里,却直到他们执行了持续追求微小改变的系统,才产出不同的成果。
2)误认为目标达成是短暂的
我们觉得需要改变结果,但结果并非问题所在,我们真正应该改变的,是造成那那些结果的系统。
输入正确,输出才会有解。
3)目标限制了你的快乐
任何目标背后都隐含这样的假设:一旦达成目标,我就会快乐。快乐一直属于未来的自己。
目标创造了一种非A即B的冲突:若非达到目标而成功,就是失败而令人失望的。你在心里把自己框限在狭义的快乐里,这是偏差了。
系统优先的心态提供了解药。当你爱上过程,而非产物,就不必等到获得自己的许可才能快乐。
4)目标与长期进步互相矛盾
目标取向的心态可能造成一种溜溜球效应。
真正长远的思考,是不顾目标的思考。重点不在于任何单一成就,而在于不断精炼与持续改善的循环。到头来,progress的必要条件,是对process的投入。
原子习惯的定义
原子习惯指的是微小的改变,微不足道的增长,百分之一的改善
。
改变习惯的本质
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
1)改变结果。2)改变过程。3)改变身份认同
。
结果关乎你得到什么,过程关乎你做了什么,身份认同则关乎你相信什么。
多数人
在着手改善时都没考虑
改变身份认同
这件事。他们设定目标,然后确定达成目标应该采取的行动,却不去思索
驱使他们采取那些行动的信念。他们没有改变看待自己
的方式,也不了解旧的身份认同
会破坏他们为了改变打造的新计划。
习惯背后存在这一个身份认同
。与这个身份认同不符
的行为无法持久
。不改变
导致过往行为的潜在信念
,要改变习惯就难了。你有新的目标与计划,但你还没改变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
内在动机的终极形态,就是让习惯成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觉得自己是想要成为
这样的人是一回事,觉得自己就是
这样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拒绝递烟时,要说”谢谢,我不抽烟”。而不是说”谢谢,我戒烟了”。
目标不是读一本书,而是成为读书的人。
目标不是跑一趟马拉松,而是成为跑步的人。
目标不是学会一种乐器,而是成为演奏音乐的人。
为你所用
时,身份认同改变可以是自我改善的一大利器
;但与你为敌
时,身份认同改变就可能是诅咒
。一旦接受了某种身份,对此身份的忠诚可能会影响你改变的能力。许多人在认知的沉眠中度过一生,盲目
遵循着附加与自己身份认同之上的刻板印象
。
未能维持习惯的真正原因
,都是被你的自我形象
阻碍了。
想要进步,必须舍弃
;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
,就要持续编辑,修订自己的昔年
,升级并拓展你的身份认同
。
改变身份认同的两个步骤。
习惯的过程,其实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
习惯就是通往身份认同转变的道路。要改变你是什么样的人,最实际的方法就是改变你做的事。
每个习惯不只产生成果,还教导你更重要的事:信任自己。
改变两步骤:
1)决定你想要成为什么
。2)通过生活的自我行为向自己证明
。
习惯的精髓
习惯的精髓并非拥有,而是成为。
习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够让你变成你想要成为的那种人,透过习惯这条管道,你可以开发你对自己最深的信念
。你真的会变成你的习惯
。
如何改变习惯
习惯的作用
习惯可以让你腾出自由思考与创意所需的心理空间
。
习惯不会限制自由,而是增加了自由。
习惯形成的四步骤
1)提示
2)渴望
3)回应
4)奖赏
这四个阶段缺其一,行为就不会成为习惯。少了前三个步骤,行为不会发生;少了第四个步骤,行为不会被重复。
行为改变四法则
1)让提示显而易见
2)让习惯有吸引力
3)让行动轻而易举
4)让奖赏令人满足
反之:
1)让提示隐而不见
2)让习惯毫无吸引力
3)让行动困难无比
4)让后果令人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