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秋槎作品集

魔都三巨头之列,现居日本。
百合系推理作家,复旦大学古文系毕业。
抛开百合元素,个人比较喜欢其文风。
有新书必入手。

元年春之祭

开头

从两位少女观露申的狩猎场景,引出故事的话题。借由露申的口述,回忆出四年前观氏老大一脉的血案,种下悬疑的种子。从葵的各种尝试性的推演解释过程中,牵引读者去探讨血案的真相。

作者对葵的描写中,带着一丝戾气,完全不似传统小说对主人公完美化身的描述。

观家宴会

主要的人物陆续出场,宴会上谈论的话题实为本书的最大铺垫。由葵引出的话题”屈原实为巫女“的观点,大家各抒己见,几方势力开始初步接触交锋。

这里篇幅很长,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涉及到巫女,东皇太一等等。

血案再袭

被害者接连出现,葵以侦探的角色推演着凶案的可能性,并在露申的逼迫下,给出了一个看似合理,实则牵强附会的解释。

葵的视角里,首先抛出色盲的推测,还是很有惊喜的,不过对色盲产生的缘由却是乱说一气。对白止水的死亡留言”子衿”解释也是站不住脚。这大概就是古代文人的诡辩吧,引用一些似是而非的典故,刻意歪曲事实。

结局

最后牵引出四年前的案子,真相被一层层揭露。

有人说四年前的案子和现在的案子关联不大,完全可以删除。我倒觉得四年前的案子也给本书加分了,都是以反抗巫女使命为主题,两个案子里的两个巫女都有着令人悲伤的未来。

总结评述

本书的逻辑性还是非常到位,就冲这一点,非常值得一读。探案过程也是一波三折,本格的味儿足了。奎因式二次挑战,我没猜对。

虽然其中有大量的古文言文,非专业人士基本难以阅读,但多为引用文献,不影响主线故事。作者作为古典文献学专业出身,自有其骄傲。很多人都评说作者掉书袋,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不适,因为作者所有的引用都主题密切相关,并没有矫揉造作,更不存在画蛇添足。当然,另一方面也跟我喜欢历史,向往古文学相关吧,因人而异,不同好恶而已。

还有人说书中的对话很奇怪,很费劲儿。我也是全程通读,竟完全没有察觉。回过味儿来,可能是最近读了青崎有吾作品,对这种日本轻小说式的对话免疫了吧。

唯一让我觉得不适的就是,作者这百合剧情是要闹哪样,我可能更喜欢探讨人性的主题,比如守旧父辈的家族至上的自私,比如小休的植入骨髓的奴性思想,比如葵的暴戾温柔,比如观若英的悔恨。故事框架真的很不错,有很多人性的主题可以拓展延伸,从而让人物形象更为深刻丰满。但是,作者对人性的探讨只是浅尝辄止,通篇串引的是两位主角之间的羁绊,感情????

这本书作者给我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以往作品的主角形象。葵,一方面有着贵族的骄奢傲慢自私暴戾,另一方面却也展现出她的温柔善良。她可以大方坦言帮助露申离开云梦泽,也可以稍有不快对小休施虐。当露申质问她为什么没有好好对待小休,而只会施加暴力时,她的回答是:你能指望一个小孩,自己都没有受到好的关怀,而懂得如何处理主仆关系么。人都是矛盾的结合体,葵这样的行为模式,看似怪异,实则合理。

樱草忌

故事概述

长期遭受家庭冷暴力的单亲高中女突然跳楼自杀,在她的日记中控诉她唯一的朋友——也就是主角,敲诈她。

前两章

稍显冗长,交代跳楼前后事件,人物背景以及一些校园生活的琐事。第二章大篇幅记述了跳楼女生的日记,多数都很平常,感觉可删减。

矛盾激化,剧情推进

由跳楼女生的母亲发起,姚老师充当侦探角色,分别求证于编辑部和书店,最终得出血淋淋的真相

总结评述

在阅读前两章时,一度觉得枯燥。但是当剧情迅速往前推进时,节奏很好,最后结尾主题抛出,更让人眼前一亮。瞬间提高了本书档次,道出了《元年春之祭》中作者没有明言的观点,也解答了我读这两本书的那一点困惑。下面摘录一些原文:
1)”我忽然明白姚老师为什么喜欢推理小说了。”我说,”因为推理小说总是有个解答,到最后总能知道真相。在现实中却不一定知道。
2)只要活着,就不得不与人相处,就要去猜测别人的想法。明知道从理论上讲,确切地猜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却又不得不求处一个个"近似解"。以便待人接物时不要有什么闪失。
3)在剩下的或许漫长或许短暂的时间里,我会被迫不断温习它,一遍遍地在他人身上求出”近似解”。在这期间,也免不了会因为太接近真相而受到伤害,或是因误差太大而伤害到别人。然而这就是我的人生。

读作者的书,总有一种朦胧的感觉,就像是周围永远弥漫着一层薄雾。你认为剧中人物该怎么描写才更具体生动,但是作者偏偏就给人物添加一些不符合其"定位"的行为模式。事实上,人就是这样一种复杂的生物,人的感情是变化的,人的情绪是波动的,人的行为是不可预测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而这世间的事,也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多都处于灰色空间。作者不相信现实中有必胜的侦探,不愿意他笔下的人该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认同一个活着的人是能被看透的

后面我就以看过的本书点评提到的几点,提出我自己的一点愚见。
1)有人评说指出本书以反本格为标签。从以上的部分摘录也能看出端倪,另外一点就是跳楼女生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对本格推理小说嗤之以鼻。事实上,作者只是想表达真正意义上的现实推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这个因素永远无法被明确定型
尽管如此,尽管推理之于现实,只能是概率学上的更优解。真正能以演绎法进行绝对科学的正确性论证的推理少之又少。大多数时刻,只能根据当前的特征,结合已有的常识,去尝试归纳出各种可能的结论,然后再加以排除。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正如呼延云小说里所说,推理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推理,去探究事情的更深层次的真相,去获取到事物更本质的内涵。也许,推理不能保证绝对的正确。但是只要它能提高结果的正确率,那就比毫无主见随波逐流要好太多太多。不鼓吹神探,不崇尚蛮干
2)然后就是本书的反青春标签,无感,不做过多评价。
3)书中的一些社会问题:亲子教育网络暴力校园欺凌。我倒觉得都不是本书的主旨,本书最大的核心话题还是朋友之间的不知,因为最难琢磨是人心。
4)接下来就是作品的缺陷,有吐槽日记太长的,俺也一样;有说作品设置的大背景有点不融洽,没有特定的真实社会背景可以依托,关于跳楼女生家的穷描写的很奇怪,俺也认同;还有吐槽作品主旨不明的,事实上这估计就是该作者的文风吧,人物性格不鲜明,故事主题不突出。只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俺觉得还行。
5)最后聊聊评论提到的作品中的涵盖的梗,涉及到哲学,音乐,美术,动画等等方面。反正以我贫瘠的知识储存是没看懂多少,玩梗只能在圈子里独乐乐,不如多做点科普,让读者多增长一些见识。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值得一读。以上均为未读后记之前的评述,看了后记,发现作者的思路果然如此般。后面的短篇《天空放晴处》,作者尝试的是”日常之谜“的推理小说风格,真的很不错的风格。推理小说是决不该局限于凶案命案,日常的点点滴滴其实皆可推理。

文学少女对数学少女

连续统假设

故事概述

故事是从校刊推理谜题竞猜开始的,文学少女陆新出的谜题,想知道解答是否唯一,就找到了数学少女韩。韩从数学的角度剖析案件:
公理系统的一致性和完备性 ——>
康托尔的连续统假设 ——>
提出不可判定命题(哥德尔第一不完备定理),进而引申到案件上。

案件比较简单:女死者死于屋中,头发被胡剪,唯一正门上锁,通往窗户的花园泥地有脚印。嫌疑人8名,根据脚印排除2人,还剩6人。
标准答案:
剪头发是为了掩饰 ——>
凶手头发沾血,洗头发,掉发,怕被发现 ——>
凶手和死者头发相近。

从数据的角度寻找其他答案:
不可判定命题 ——>
剪头发可能是非理性动机,并不是为了掩饰 ——>
你只是因为刻意追求信息公平,太过在意作品严密与否,才会感到困惑。但推理小说应该像数学一样是自由的,不是吗? ——>
XXX是凶手,为真的条件是什么? ——>
当且仅当你说她是。因为你是作者。

故事角度奇特,耐人寻味。我不知道前人是否有类似的故事构想(后记中记述作者借鉴了前人的作品,其中还有麻神),但是我是第一次阅读到此类型推理小说。小说并非直接背靠故事背景,而是跳出背景,直接从作者的角度探讨推理小说中的推理。上述的推理过程算是主线推理,并不包含所有,书中还有一些千层饼式的推理论述。结论很有意思,第一次读到会觉得震撼,仿佛就如作者所说,推理小说的凶手是谁,完全由作者说了算。但是细品之下,才回味出来。作者要强调的是推理小说是像数学一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连续统假设是说无穷集合阿列夫0和阿列夫1之间是否存在一个集合,这个命题被证明不可证。

有理数集合与整数集合只是等势,不是相等。无穷集合里的等于能算等于么,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别拿这个来忽悠

费马最后的定理

双线故事,一边描写数学少女韩构想的关于费马的故事,一边记述现实中发生的袭击事件。

构想故事概述

费马赴友人约,去旅店会面。友人被害。关键线索是绿松石上的喷溅血迹和旁边的擦拭痕迹,以及被害人的拐杖位置错了。病重的费马充当侦探角色,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告诉大家凶手是谁,但是没来得及解释。

现实故事概述

女生被袭击落水昏迷,凶犯却为其做心肺复苏,然后离开。

总结

两个故事穿插,都表达出一个意思。在构想故事概述中,侦探费马事实上不可能推测出凶手(原因是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当时是未知的)。现实故事中,侦探少女韩也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凶犯。他们都是扬言自己找到了凶手。引申出的原文结论:
毕竟,对于数学家和侦探来说,最重要的永远都是直觉

这个故事也很不错,个人觉得现实故事更佳。

费马大定理:当整数n >2时,关于x, y, z的方程 x^n + y^n = z^n 没有正整数解。1995年被证明,经历了几个世纪。费马死前曾言明他能证明,但是事实上他并没有证明。与两个故事主题一致。

不动点定理

构想故事概述

我被杀于一楼门口,房间反锁,窗外泥地没有脚印。凶器在二楼。

总结

我被杀于密室,无法推测凶手是怎么制造密室的,但是可以排除自杀,因为凶器在二楼。

这一篇延续上两篇的风格,以不动点定理为切入点。感觉这篇的重点走偏了,字里行间总是引导读者朝其他方向去了。

不动点定理是指映射集合中保持不变的点,最常用的布劳威尔不动点f(x)=x。不动点的意义在于,对于一些复杂的函数,想要求解非常困难,但是可以先去证明解的存在性,如果存在不动点,则存在性就被证明了。

格兰迪级数

也是双故事线,虚构线和现实线。不多评述,虚构线看第一遍基本看不懂,现实线是作者在回忆过去。F大就是复旦大学,N大就是南京大学吧,我猜的。

这一篇是作者的回忆录吧,就不多评价了。

格兰迪级数表现形式为:1-1+1-1+1-1+… 它的值可以是0,1和1/2。寓意只要换一种推理方式,采用不同的线索,就能推理出不同的真相。

全书总结

第一和第二个故事更佳,从故事情节到跟数学的类比都十分精彩,强烈推荐。后面两个故事也还不错。期待该系列新作,数学确实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可惜一般人的生活工作中基本用不上。

当且仅当雪是白的

故事概述

故事以校园为背景。
首先引出的是5年前的案件,少女唐被发现死于办公楼后门外的水泥平台,凶器就掉落在尸体旁边。现场周围的雪地没有脚印,办公楼的大门外侧上锁,现场形成密室条件。警方侦查最后定性为自杀
以相同的校园欺凌事件为由,宿管委员顾决定重新调查5年前的案子。侦探二人组为学生会长冯露葵图书馆老师姚,先后拜访了当年的涉案人员。从中反复推敲当年案件的可能性。
然后,就是新的事件又发生了,先前的欺凌事件首恶的尸体被侦探二人组在早晨发现,情形与5年前案件一致。由两起相似的案件引发的调查和推理迅速展开。
不管真相如何,那都是很残酷的。

推理过程

首先是5年前的案件,排除种种其他的可能性,包括凶手把凶器扔到尸体旁边,凶手从内侧利用丝线把外面的门闩合上等等,最合理的解释就变得唯一了。至于凶手和杀人动机,还需要进一步挖掘讨论,作者在后记中点到为止,此案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去锁定凶手。
然后是5年后的案件,在对比了两个案件的不同点之后,以此出发,锁定住凶手的破绽。

小结

整件故事的展开描述很细腻校园氛围很浓厚,很值得细细品读。
推理过程很丰满,反复推敲案情。读起来很顺畅,引领读者一步步深入案件核心。
有两点想提一下:
第一点是我本人一直对5年前警方如何得出自杀结论耿耿于怀,因为随着事件调查深入,自杀的论点很难站住脚。作者并没有对此给出解释。
第二点就是5年后案件的核心叙述性诡计,侦探抓住了凶手由叙述性诡计引出的破绽,当时读到这里还是有点懵。
至于作者耿耿于怀的杀人动机,包括一些其他评论也一定会提到这点。我个人觉得还好吧,并没有那么那么地突兀。不过还是可以在之前加深一些铺垫伏笔,只要有伏笔,人物刻画到位,动机不是大问题。当然本人十分讨厌日式推理中的各种奇葩动机,打着本格的旗号就来侮辱读者智商,这可取么,这不可取。
个人很喜欢书中的一些人物,一些配角也不错。两任学生会长,酒吧歌手,甚至是5年前那三名霸凌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刻画很到位,有一种青春小说独有的feel。伤感却不矫情,落寞却难悲观。这应该是青春该有的气息。

摘录

那些被你这个年纪的人憧憬赞颂乃至信奉的东西,那些看起来闪闪发光的名次,都太沉重了。音乐也好,文学也好,美术也好,哲学也好,梦想也好,恋爱也好,都太沉重了。人是很脆弱的东西,会被这些东西压垮的。

杀人的冲动,说到底是种非常情绪化的东西。突如其来的绝望,突如其来的自我否定,突如其来的自我厌恶,分不清那到底是悲伤还是愤怒,那大概是一种epiphany——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