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烨华作品集

魔都三巨头之列,推崇八嘎推理,让人很受不了。
认真系列的作品确实不错,八嘎推理什么的就别来了吧。

超能力侦探事务所第一部

开头

故事以侦探都市作为大的背景,很有趣。侦探们的合作与竞争会极大增加故事的趣味性。主角团还带有可有可无的超能力,这个设定也比较吸引人。一位能透视到对方左边口袋的物品,一位永远是立反向Flag。他们的超能力并不能帮他们快速无脑破案,并没有破坏故事的逻辑性。

四个案子分述

CASE1 侦探出场案

死者死于黑暗楼道,手机粉碎,尸体下方无碎片。楼道为声控照明灯。
错误推理 ——> 凶手摔碎手机是为了发声打开声控灯找物品。凶手无法发声,断定为哑巴,手脚也发声不便,推测为穿了厚厚的玩偶服。

不怎么合理的推理。1)摔手机的声音不可控,可能会暴露。2)如果凶手传玩偶服,正常人一定会选择先脱掉玩偶服。

正确推理 ——> 凶手无法摔手机,摔手机的不是凶手。

思维跳跃,但合情合理。

CASE2 四侦探被困案

四名侦探收到同一委托,聚集于目的地后被委托人袭击,集体晕倒。醒来后眼睛被蒙,手被捆,分别束缚于上下左右四个方位,但嘴巴却并未堵上。
委托人目的何在?

有意思的设定,虽然中途就能猜出来结果,是作者给了部分提示,其实我倒觉得没必要提示。

CASE3 高楼密室案

被害人独自进入高楼,在众人目睹下跳楼。众人进楼搜索凶手无果。排除自杀。
正常推理 ——> 搜索凶手无果 ——> 凶手不在楼内

这个只能算是卖情怀的案件吧,楼内装饰各种阿婆相关物品。这种物理诡计用文字描述起来,过于乏力。凶手是直接跳反的,感觉完全没必要,他不跳出来,根本没人能找到他。

CASE4 消灭逻辑悖论案

这个案子,作者后记中解释为心理诡计流。核心是主角认错人引发的误会,案件一般。

总述

第一个案子很精彩,很有本格推理的味儿了,第二个也算不错,除去找人团队部分莫名其妙。
第三个案子还行,第四个就有点勉强了,作为心理诡计流,动机的铺垫和人物的刻画不到位,则会让人感觉很突兀。
作者在后记中说读书是一种娱乐,希望他的小说能让人开心,偶有惊喜。
嗯,不是很认同。

超能力侦探事务所第二部

CASE1 女鬼案

用头发接水给误杀的人水葬,过于离奇,无法理解。还搬出尼采的深渊凝视类比两个女的互认对方为女鬼,那是一个意思么。
不过这个案子的一个细节推理挺好的,戴墨镜的人被“女鬼”问:你能看到我?。戴墨镜的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墨镜打扮,误认女鬼。

CASE2 魔术缩头案

撒油让联系倒立的人在密室中摔死,事后放火毁灭证据。

CASE3 内鬼案

内鬼打翻阔落,从冰箱拿出冰阔落充数。

CASE4 大结局

魔幻结局。

总述

第二部质量远不如第一部。主角的插科打诨,各种冷笑话,秀智商下限。没有一个案子有决定性证据,都是罪犯自己跳反,整体感觉像是大型舞台剧。
私以为推理小说,本就是以严谨为作品特色。严谨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的常识之上的一种认知,如果频繁地打破读者的这种认知,就会脱离推理小说的预期,让读者产生不适。如果你不得不打破这种常识以实现精彩的诡计,就需要有足够的铺垫去交代这种特殊的设定,说服读者有理有据。
比如,本书中只有女主是符合预期的,而男主不断秀智商下限,连正常人的标准都达不到。男主的反向flag也不宜过多使用,因为你无法自圆其说,案子一发生,让男主不断去排除就完事儿了,那还推理什么。
小孩的定位也很尴尬,让心智不全的小孩频繁出入凶案现场,总感觉不合适。老头的定位也不明确,强行领便当。
可能是限于篇幅吧,书中的很多设定在铺垫上还不够。当然,如果你说这是八嘎推理风格,异于传统的推理小说。
那,就这样吧。

今夜宜有彩虹

故事概述

故事是双线展开,隔章交叉叙述。一线是以被害者为视角,按作者的后记所述就是为了阐述杀人动机;另一线是真正的案件线,主视角是咖啡店普通女员工。所谓的动机就是约定带她看彩虹。案件的主要线索是一张印了鬼脸的纸。

读后感

看完之后,我只是觉得莫名愤怒。这种推理小说只会把推理带入歧途,写了一堆情绪化的评论,最后还是删了。

书中多处有逻辑硬伤,人物刻画也并不深刻,妄图用喜剧去掩盖作品本身的瑕疵,不应该是正途。如果你觉得这是新型推理小说的探索尝试,我觉得还是适可而止吧。推理迷们追求的不是奇思妙想的诡计,不是曲折离奇的背景故事,更不是一些其他的元素,而就是推理本身。推理小说抛弃了推理而去探索追求其他,舍本求末矣。

整本书读下来的感觉是:
线索:凶手的编号大于10;
侦探对着编号为11的人说:你就是凶手,因为线索指出凶手编号大于10;
凶手:嗯,就是我。

蒙面人作者是不是有所值,嗯?

春日之书

剧情

女主线,某咖啡杂志编辑,遇到空栏境况。收到匿名来稿,突然推理类的推理文形式。
故事线,五个突然推理的故事。
第一个,小偷入室遇杀人事件,开胃菜。
第二个故事,小孩蒙眼的家庭聚会,氛围很足,吸引到我了。
第三个故事,当侦探被冤枉。这个故事非常体现出作者的文风,我尴尬癌又犯了。不够好。
第四个故事,同学聚会的推理,这个故事很一般,有种刻意为之的感觉。不过这个故事是剧情的重大铺垫,所以也算合理。
第五个故事,病床上的对话,串连之前的故事,部分解密。
结局推理,借侦探之口,推理出来稿人为女性视角,这部分细节把握很到位,这很本格。
结局反转,其实我个人是很矛盾的,没有反转,偏向社会派推理,讲亲情和人生态度,能感动一大批读者。
但是确实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匿名来稿如何寄送,以及女主对美珍去世不够重视的问题。
将本格进行到底,又有种强行反转的味道,丢失了亲情牌,而且女主成了可怕的阴谋论人物,跟这样的人做朋友,未必睡得着。
但是,这毕竟是推理小说,就推理二字而言,作者带给我们的信息量已经足够巨大了,足够支撑起这本书成为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

简评

喜欢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完全暴露了作者的文风缺陷(个人不喜欢),第四个故事还可以更好,第五个是点睛之作,足够好。
结尾推理很到位,反转也不错。
书中除了主线推理,也涵盖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信息量很大。
比如有家庭主妇的工作选择问题,有程序员996加班问题,有计划人生顺其自然的人生的抉择。
本格推理过于追求方法,而丢弃了故事本身的趣味性
做推理,观推理,读推理的都是人,都有七情六欲,不该是数学公式般的冰冷。
加入一些社会性元素,这很不错。
推荐。
期待继续高水平的输出。

题外话

阅读过程中,我是有怀疑美珍的身份的,因为最近读的叙述诡计太多了。
从女主对美珍去世的反应,我断定是一只宠物。
也有怀疑过故事线里主人公的性别,但是没有深究。
这两点撑起了这本推理小说,使之足够有趣。
私以为作者推理故事的把控能力一般,但是确实在勤奋上有所补充,这就是我读他作品的感觉。
总是在负一层和一层之间徘徊,这一次由一层累出了十层。

看了评论还有人想到15层去看看,猜测最后的解答也是错的,真正的作者是女主丈夫
理由是书开头的那句话“献给我的太太”,以及女主前三章寻觅作者的一些心理描写。
我倒觉得,没必要这么强行掰扯,毕竟就陆秋槎老师说的,推理小说不是现实,作者说真相是什么,那就是什么。
那话开头话更多的还是作者自己对现实中的太太的致辞吧,或者有故意引导读者往这方面想的念头。
但是,文中没有更多的证据支撑这个观点。
这个故事的构思,作者确实用心了。

摘录

1.写作就是要做真实的自己,把自己的一部分作为文章的灵魂,其他内容就是力所能及的开心,是没有目的的表达。至于读者是否能接收到什么能量,全靠缘分
2.“所以你才喝了这么多酒?” “是,我酒量不好,两杯足够喝醉了。喝醉了,就能忘记你。” “那现在呢?” “有两个你。”
3.对我来说,生活是由空气计划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