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人生观随感。
就我个人多年的学校生活体验而言,我们的教育最大的作用还是在于知识传承
,以及驯化
人的动物性。考试的筛选只是表象,而真正考核的内容是考验学生能否压制住自己的野性
,踏踏实实地做好知识传承的载体。至于传授的知识本身是否最为迫切需要,学生本人是否感兴趣,那并不是教育需要关注的点,也不是其核心目的所在。
这观点可能过于尖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其有一定的真实性。就比如,为什么教育从来不传授财商知识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从来就没有尝试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一个完整的人
,按照人本主义
的观点,应该是集认知
、情感
和直觉
于一身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生存于当前的学校体系中的。我们的教育目前还处在拼命灌输认知
的阶段,不断让人压制情感
,教人放弃直觉
。努力把人培养成一具具理性的机器
,然后在合适的年龄阶段,给人们拟定固定的角色,并附上对应的价值观体系,教人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父母、好员工、好公民,并强烈暗示着扮演好这些角色就是一种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过去,信息流通很慢,这样的方式还能维系社会的运转,人们在极其有限的视野下,安安心心地扮演好各种角色,一辈子一晃眼也就过去了。但是,现在是信息爆炸的年代,只要你想,你可以接触各个方面的知识点。角色扮演
而形成的固定价值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需求,人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的爆发再也无法被压制。
我不想扮演,我只想做自己,我想要努力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并不认为扮演好各类角色就是一种幸福,那是旧社会给人们强加的价值观。就像鲁迅先生在热风
里说的,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这样的孩子,这样的父母,不当也罢。教师们只会盯着学生的成绩单,资本家只想让打工人当牛马,腐败分子在社会的阴影面搅动风云。这些角色,着实谈不上有多少价值判定。
人的价值观不应该被任何外在标准定义,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需要由他自己去评定。尽管这会招致很多的非议,但是,罗杰斯说过,成为自己值得付出巨大的代价
。
鲁迅先生在热风
里还有一段话是这样的: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
生活要有希望,那希望绝不是正在扮演什么角色,或者是将要扮演什么角色,而是自己可以有勇气成为那唯一的光。这份光并不是为了照亮他人,为得到他人的称赞,而更多的是,驱散自己内心的幽暗
。
王小波说,我来这世界,不是为了繁衍后代,而是来看,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怎么升起,夕阳何时落下
。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生命是一场偶然,我在其中寻找因果。
尼采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你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最终你都要失去它。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以上内容可能都比较抽象,并没有映射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上。也许当时觉得很对,但是过后却留不下任何印象。因为这些更多的是宏观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落地到方法论。
人们很容易停留并陶醉于空洞的大道理之中,而忽视了方法论才是具体落实的重点。总是教人开心点,自信点,乐观一点,那其实意义极其有限。我们需要的是更具体的方案,针对着具体的生活。我们的一只脚必须落到到坚实的土地上,不然就会陷入到虚无主义中。
如何成为自己?
首先,你需要懂得,你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否能够清晰明确地描绘出自己的立体形象。不要觉得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可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我们需要在一个宏观的视角,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自身。我们需要用我们毕生的时间去认识自己。不仅仅是认识自己的外在表现、感知动向、情感需求、直觉、认知范围,也需要认识到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所抉择侧重,但是需要形成认知体系。
然后,如果对自己有足够的认知,尝试接纳自己的一切现状。不管是高尚的,卑微的,粗俗的,鄙陋的,过去的,现在的,充满善意的,怀揣恶念的等等。自欺
是一件容易但代价极大的事情,那是一切痛苦矛盾的根源。
最后,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计划,追寻自己的道。
别问我,道是什么,答案在每个人自己的心中。
如果你没有一点头绪,请回到前两步。
如果无法对自己有更深刻的认知,去看书,去经历,去思考。
以上,只是目前状态的我的一部分认知倾向。
如果你说你乐于扮演世俗给你安排的角色,并以此为人生的路标,我觉得也未尝不可。我的道允许我承认不同的人生观。再者,做自己并不是一条简单的路,自由并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那会让不够坚定的人迷茫
,让不能慎独的人堕落
。自由之路不会允许大部分人通过,因为这个社会的包容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只会允许小部分人在限定范围之外活动,而大部分人需要按部就班地生活,是谓之曰秩序。除非,能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来重塑秩序。
村里第二快乐的是二舅,村里第一快乐的是一个傻子。当一个傻子并没有什么不好,地主家的傻儿子才是人生的最大赢家,至少现在的我还是认同的。之所以不能当一个傻子,只是因为外在条件不允许。能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家族传承我辈责~的人才,国民们的抨击更多是带着羡慕加嫉妒之情吧。
而之所以不愿意去世俗地生活,只是因为,那既不是我所擅长的,也不符合我的价值观导向。如果强行为之,必然大概率惨淡收场。这是我在客观分析了自己的现状下,谨慎地给出的结论。至于这算不算主观上的选择,我希望是吧。在极端行为主义定义中,你以为你做出了自己人生的选择,殊不知那都是一切外在内在因素所造成的必然。但我还是愿意去选择人本主义而相信人的主观性。我很贪婪,贪婪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物质或是荣誉,而在于其他的方面。我背负了很多,也不在于获得更多的名与利,而在于更大限度地不受限于物质,而在于见识一个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