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不会以推理迷
自居,虽然陆陆续续看了一些的推理小说,但是我也只会声称自己是伪推理迷
。因为在我的刻板印象中,我与大众认同的推理迷
还是有所不同的。对于推理,我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正如某作家(我吐槽得厉害了,但是又厚颜无耻地引用他的句子,所以不敢提及大名)所说,推理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不能更认同了。推理
,就是我认知世界
的一种方法论
。在哲学的世界里,有三大要素:时间
、空间
以及因果关系
。时间
和空间
过于玄妙且用常人的眼光观之,都是静止的,似乎没什么可探究的(当然,事实并非如此)。而因果论
,相对而言,就更加的赋予动态性,因而更为有趣。
当然,有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认为,我也希望,推理能够被每个人认同,因为它真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推理
,它决不是小说中侦探的特权
,或者说是现实中警察的专属
,它应该是每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曾有幸(不幸)去当过一天客服
,领队就介绍说客服的工作就是在侦破一桩桩客诉案件,通过各种证据还原事件真相,并最后做出相对应的处理。再者,码农们
找bug
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通过不断debug
相应的逻辑代码,推测出问题的所在点。最后,对每个人日常丢东西后的寻找而言,也应该是需要理智地先推敲一番,寻几处可能的遗失地,重点寻找。而绝不是急得满头大汗,满世界乱找,或在一处地方反复找。那都是不会运用推理而做出的错误决策。有一点经验之谈
就是,当你在运用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可跨越的屏障,走进了死胡同。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开始,从头整理线索,再次往后追溯。
我个人觉得,大家对推理
的看法,都被各种主流的小说影视剧深深影响了,以至于产生了偏见。诚然,并不是每次推理
都能取得理想的结果。其关键点,一部分取决于人的逻辑推理
,但是更重要的,还应该是线索的搜集
以及历史的推断经验
。而影视小说夸大了逻辑推理
的部分,过分强调的个人英雄主义
来吸引观众眼球,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我不是很喜欢那些纯粹彰显智力,只是为了推理而推理
的游戏性谜题。原因嘛,一者,我感觉,我在智力
上并没有什么天然优势,这一点我坦然承认。二来,我觉得这会让推理
远离群众,而变成某些智商高群体彰显自己优越感的工具。但事实上,我从来不觉得智商高
是什么值得让人骄傲的资本,那并不是人性的光辉
,不值得人类为之倾心。而且,能顺利解决问题,并不是光依赖智商高就行了,那只是增加了事件解决的部分概率,更多的,必须依赖关键线索的获取
,以及必要的先验条件判断的经验
。所谓的先验条件判断的经验
,就似那句老话,久病成良医
。你让一个智商高的侦探角色来做一些专业性较强的事件处理,看他还有什么炫耀的资本。
以上是我对推理的一些浅薄的执念,当然还有很多细节没有完善,比如如何获取并识别关键线索
,怎样总结先验条件判断的经验
等等。这部分还是有待以后的总结,这里只是做一个简单的开头。
下面我还是想对当前主流的推理作品
中的一些关键概念
做出一些自己的看法补充。
首先想讲的就是演绎推理
和归纳推理
。首次发现两者的不同,是在紫金陈
的谋杀官员系列
中提出的探讨。我个人并不会严苛地认定演绎推理
才是真正的推理,事实上,不管是影视作品还是现实中,归纳推理
才是主流。老刑警们
办案,基本依仗的都是自己的直觉经验
,做出的都是主观上的尝试性假设
。柯南道尔的名言: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那个多不可思议,都是实事真相。
如果从反证法角度,应该算是属于演绎推理
。但是,在不排除时空穿梭
,量子理论
时,这种推理也只能是常识下的归纳总结。
然后说一说我比较喜欢的暴风雪山庄
模式。比较喜欢那种静谧的氛围
,一群人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一起经历一些怪事儿,杜绝了外界的所有干扰,能让人认真地仔细地专注地面对当下的逻辑问题,有一种存粹的美学之感
。当然,我对那些残忍的杀人案无感。PS: 事实上,我对自己理想的住所描述,也是一幢与世隔绝的屋子,屋外下着大雪,刮着狂风,而屋内则充满的温暖、宁静和安详。在壁炉火光的照耀下,几人围坐品茶,轻声细语。
类似的是密室
。然而我对密室的探案,很无感。因为密室终究是骗人的诡计
,而大多数还是物理诡计
。有些无下限的还会有秘道
甚至是隧道效应
之类的解答,让人抓狂。在犯案手法日趋枯竭的今天,我强烈建议推理创作者不要再强行往密室
话题上靠拢了。
再说说叙诡
,个人也不是很喜欢。罗杰疑案
这部叙诡鼻祖之作我确实是没耐心看完,应该会去补功课。但是像其他人的叙诡之作还是接触过,比如最近北山老师
的爱丽丝镜城
。怎么说呢,因为有叙诡
的存在,作者不得不牺牲一些作品事件描述的合理性,从而不提前让读者找到真相。这种手法多数只存在于小说中,影视剧想要做到可能还有一定门槛。与我的实用推理
的理念不合,我自然是比较排斥的。
倒叙推理
。这个就比较考验作者功底了,好的还是能接受,不好的就,你懂的。最近看了相泽沙呼
的城塚翡翠
系列,讲真的,欣赏不来。让我就想到了国内那部类似的嬗变
,可能还真的是因为这个联想,让我对这本畅销书好感度无限拉低。讲真的,这女主被设计成这样,不就是妥妥的心机婊么,什么审美。至于好的倒叙推理
,还是紫金陈
的谋杀官员系列第一部
,正反势力智商在线,即使早知结果,其中的犯案过程的阐述也让人大呼过瘾。
套娃式推理
。叠千层饼
,特定场合下有奇效。比如最近看的星咏师的记忆
,如果千层饼叠的好,还是挺有意思的。至于之前看到白井老师
的套娃推理,个人表示不是太能欣赏。
古典推理
、本格新本格推理
以及社会派推理
。古典就不说了,字面意思,个人觉得以前的小说节奏都挺慢
的,不太符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节奏了。本格新本格,能读下去,当然动机太扯
的就有点难以接受了,然后反复对一个问题进行重复分析的情节也让我有点受不了,至于那些难以看懂的本格,我就不发表评价了,没资格评判。社会派
,个人还挺喜欢的,毕竟更接近生活,符合我实用推理
的理念范畴。但是有一个底线前提,至少作品还是要能归类到推理
吧。很多的悬疑小说
都打着推理
的名头,让我非常非常非常想打人。另外,推理小说,还是要有小说的基本要素,小说小说,不管情节几何,最后还是会回归到人物刻画
上来。本格
过于注重手法
,就失去了人物刻画
的精髓,各种工具人,那能叫小说么,那是说明书
,问答卷
。相比之下,社会派的推理
就会好很多,至少人物不会崩坏得太严重。人物一旦设计得好,就是一篇佳作乃至神作。比如畅销君
的恶意
和白夜行
。
关于推理的偶然性解答
,个人觉得还是不妥的。在推理十诫
中明确指出推理小说不应该借助偶然性
。一些打着推理小说的名号,由侦探口中随便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然后作者苦心孤诣,让犯人自白忏悔
或者自漏马脚
的桥段,还是略显低劣。而明目张胆,大张旗鼓地宣扬偶然性的作品,还被冠以奇书
之名,山口雅也
老师,人才,不服不行。我只是觉得这种哗众取宠的营销手段还是少来一点吧。心底里已经把这种作品踢出推理界
。
说到偶然性,不得不提一提反推理
了。正因为有这些偶然性推理,就萌生了另一些的声音,行内称之为反推理
。反推理派的观点大概就是推理小说只是作者玩上帝扮演的游戏,陆秋槎
老师(尽管他本人拒绝承认自己是反推理作家)的作品里就提到了,当且仅当作者认为他是凶手的时候,他才是凶手。不能再认同了。局限于文字的描述,很多的推理手法都无法排除其他的可能性,只能是其中一种可能的解答,而刚好被作者选中为结局,如此而已。个人还是比较认同反推理
的观念的。但是,从现实中推理
的角度思考,即使当前的解决方案只是其中一种解法,也是我们可以去尝试的解法。推理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能极大增加我们完成某事的成功概率。嗯,只是增加概率。推理并不能保证事件的圆满解决。对于事件来说,更重要的因素可能还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一套吧。更有甚者,对于某些谜题,不去探究真相,也是一种更可取的做法,因为有些真相只适合埋没在黑暗里,揭开陈旧的伤疤,可能造成二次伤害。什么真相只有一个
,那不过是侦探的执念,作者的噱头。普通人在具体的事件处理中,还是要有取舍的。
最近看了比较多的设定系推理
,京极夏彦的妖怪推理
还没尝试过。总体而言,都是超出常识的一类推理。怎么说呢,心底里我还是排斥
的。因为这些作品基本就只能成为作者炫智的工具,炫学的手段。木有一点点现实参考价值。以至于我看了好几本白井老师
的被奉为神作的书,都没有达到预期的体验。不过哈,我倒是觉得设定系不一定就完全写不出现实意义,还是看作者怎么去处理。设定系可能更适合去实施一些目前推理界已经快要枯竭的犯案手法,但是想要写出现实意义,想要让作品不那么崩坏,可能在背景介绍,人物渲染上,还需要花更多的心思。
最后的最后,提一提日常之谜
。这个自然而然,就是我最喜爱的题材。冰菓
的成功,说明了很多问题,当然我承认动画制作也是很大的内因。日常之谜更贴近生活,自然更具现实意义,能很容易地把人物性格刻画出来。但是由于缺少像本格新本格那样的离奇事件,在作品的吸引力方面,作者需要更加卖力了。自然不会有占星术
那样的离奇事件做主线牢牢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日常之谜的魅力,需要作者去挖掘生活中最为常见,但是也最能打动人的一些细节生活片段。
希望推理
能打破圈子束缚,不再是小部分人的自娱自乐
,或者是另外一部分人的炫学炫智
,或者是另一些人的捞金工具
。希望推理
能有所普及,每个人都能把握推理意识,遇事先思考,大胆推理,小心求证。
与诸君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