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小结

每年总结都感慨,时间过的真是快;人生何处寻自在,苦思冥想牢笼来。

去年留作业,关于前世美好。嗯,感觉不是当下的我需要探究的课题。青年人应该前行,回忆前世的任务还是留给老年去思考吧。再然后是执行力,感觉还可以,执行力有的很大的提升。多大呢,也不太大,反正是有提升的吧。毕竟提升的空间有限,也不能真的成为执行机器吧。

然后开始对今年的内容做一做流水账记录吧。
首先,哲学书止步第一章。应该还不到研读哲学的阶段吧。
所幸书虽然读得不咋滴,路还是走了挺多,今年应该是出行次数最多的年份了吧。去了的那些地方,多多少少有点记录,当然也有没记录上的,毕竟也不能总把记录当任务,把打卡当过程。没记录的,就让它随意吧,或许会消散在未来的记忆中,也不觉得可惜。
总结了推理学习以及延迟满足,今年的话题讨论不太多,更多的是具体的生活体验,反而对抽象事物的感概少了很多,当然,也就少了很多有意义的思考,同时也少了些许苦闷,活得没那么累了。至于之后还会不会继续保持这个节奏,who knows。
推理的总结,应该还能继续补充。关于学习的论述,个人认为是今年最佳了,我把这么多年关于学习的领悟,都写到了这篇文章中,应该会成为之后重要的回忆复习资料。至于延迟满足一文,写得比较悲观。嗯,还是应该更积极一点。毕竟,写作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在文字上自我欺骗一下了。至于欺骗后的果是善是恶,倒也没那么重要。
之所以今年想得少了,更多地是受到了罗素的哲学观点的影响吧。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的观点就是,想要获得幸福,就不能过分关注自己,要保持意识潜意识的一致性。不关注自己,应该很容易理解,但是想要保持意识潜意识的一致性,应该还有一定距离。要能准确把握到自己的潜意识,应该不是那么简单。
今年的推理作品也看了不少,最佳观感还是今村弘昌《凶人邸》,断头传递钥匙的觉悟,实在是,太热血了,颇有巨人即视感。《首无》也不错,就是在合理性上差了点味道。今年读了很多设定系推理,比如白井老师的作品,感觉很一般。我真的不是很喜欢炫智的推理。弱化人物刻画,重诡计的作品,在我这里是不太能接受的。推理小说的上下限实在差距太大了,以后阅读之前还是要先做好调研吧,那些嬉皮笑脸的人给你推荐的书,能不读就不读了。
然后今年又关注到的那个老生常谈的伦理话题,并get到简短的表述,“基因装上子弹,性格瞄准目标,环境扣下扳机”。概括的还是挺中肯的。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群体都是由三部分决定的,基因、性格和环境。这里基因和性格感觉有点重复。
活得越久,越发现环境对人的影响还是挺大的,越发觉得悲观也就是必然的了。如何从悲观中走出来,很重要的吧。就像罗曼·罗兰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今年的计划表,看了下,比较惨,后半年基本等于没有计划。当然,没计划也有没计划的好,没那么累吧,心宽体胖,减肥自然就不太可能了。后面还是要敲响警钟。
流水帐记完了,今年也挑几个话题絮叨絮叨。

独孤感

当代中国人,生活在地域广阔而地域间发展不均匀的国家,能感知到某种意识层面上的割裂感。一大群人,在外漂泊,为大城市添砖加瓦。远离了从小生活的地方,远离了熟悉的人和事物。这样的人是没有归属感的。从大家族的拆分,到小家庭的聚少离多。支撑中国人的信仰从祖先崇拜家庭传承,而现在,几乎都被被淘汰了,剩下的大都是物理上的孤独。而这份孤独,需要狂欢和各种感官刺激来加以缓解,这样的缓解,如饮鸩止渴,无法真正意义上地滋养内心。
其实,从某种视角观测,人这一辈子可能都在对抗孤独。不管是埋头思考的自娱自乐,还是人潮涌动的熙熙攘攘。从本质上讲,都是在阻止自己陷入孤独的虚无中去。这里的独孤不单单指物理上的形单影只,那只是表象。在心理学里,孤独指意识到自己不被理解``不被倾听``不被需要时引发的某种不好的情绪。
当然,孤独感,这不应该是青年人该有的体验,因为青年人是最大概率不需要上帝的人群,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有各种可以排遣孤独的媒介。但是,这并不代表着青年人不会感到孤独,只是还不懂得孤独,如此而已。

生命的意义,就我理解而言,可以由感知创造组成。如果你能够忍受无尽的虚无,那你同时也将失去生命的全部,变成行尸走肉,变成冰冷机器。
如何去缓解当前信息社会,给普通人带来的无法摆脱的孤独感。我觉得还是要从根本出发,抵制那些海量的信息向你涌来。多读书,远离浮躁喧嚣,多亲近大自然,多去感知什么才是真实的世界,什么才能滋养你的心灵。
尽管主流的社会,还是那些投机倒把的人,夸夸其谈的人,在呼风唤雨,在指点江山。天天鼓噪着信息差,天天追寻着市场热点。
殊不知,太阳底下从来就没有新鲜事。

孩童的快乐和成年人的麻木

儒家文化的传承者,背负了太多,活得多少有点沉重了。有很多客观因素,简单概述就是文化背景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畸变儿。
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都是把人困入枷锁中。中国的文化,从来都是所谓的虚假式的集体文化。一方面,很少去承认普通人的价值,让普通人的意志几乎无法生存,要求个人要无条件服从集体。而另一方面,却又在明面上大行帝王之术,摆弄权术之争。这种伪集体主义,造就了普通民众的心智恶化。无法去跟站在道德至高点的大集体去抗争,普通人就只能去争一些蝇头小利,产生了中国老百姓独有的的观念。个人的意志无法生存,那就让支配被支配成为标配。我不是去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我只是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劣根性。这样一种根深蒂固的庞大文化体系,如果想要加以现代化改造,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
再一点就是,中国人几乎不信教,这也客观导致了中国人的不幸福。没有信仰的人生,很难在不平等的待遇中收获幸福。如果生活对你处处不公,至少你能祈求上帝的庇佑,然而你却不信上帝,那还能期盼谁去拯救。上帝是否存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信仰上帝确实是能给人带来某种神奇的力量,支撑人们熬过艰苦的岁月。

在这里,我无心批判,也无力去改变。我只想讲一些别的东西,一些被历史洪流冲击着的普通人,能够够得着的一些实相。

回首过去十年,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确实是肉眼可见的提升。至少,现在不会有人忍饥挨饿
为什么,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升,幸福感却并没有与日俱增。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当人们的大脑接受了过多的信息,就会产生焦虑、不安、抑郁等等不好的情绪。资本会不断给普通人制造焦虑,因为焦虑的人,才会露出破绽,才有利可图。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成年人在成为人这件事上,做得可能还不如孩童。社会化的加剧,服从性测试的不断考验,让成年人逐渐被驯化。整个社会总是会在合适的时机给成年人附加一层无形的牢笼,多少人已经将全部的灵魂交托出去,成为了一具空壳。

今年的旅途中,我曾不止一次观测到,孩童的快乐。那是一种无拘无束的快乐,也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快乐。亲近大自然,用全部的感知去探测这个世界。而成年人,对大多数事物,总是兴趣寥寥。要么摆出理所当然的先知态度、要么秉持成年人矜持的优秀品质、要么被支配于逐渐膨胀的内心欲望

成年人的麻木需要被遏止。尽管你有一万种理由控诉生活的苦难,工作的艰辛,但是没有人能逼迫你交出全部的灵魂。努力留存自己剩余的一半灵魂,这很重要。

如果有一天,不工作了。那并不意味着可以把所有的欲望都抛出来,意味着所有的自由幸福美好的到来。我倒觉得,不工作的人生,反而更难驾驭。完全没有方向感的人很容易就迷失了。不工作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感知,去创造,去完成我们想做而受限于时间的未完任务清单

竞争

人类文明还没有发展到消灭竞争的程度,甚至于竞争还是跟随着经济周期,在起伏变化。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我们要良性竞争,不要恶性竞争;我们要跟自己比,不要跟他人比。前者是废话,后者是假话。
竞争是良性还是恶性,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而能影响环境的,只能是更上层的东西。对于普通人而言,你只能去被动接受竞争,不管它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如果环境需要你们恶性竞争,那你就该去恶性竞争。因为你只能适应规则,你无法改变规则,当你遇到囚徒困境,当你面临零和博弈,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愤愤不平,更不要苛责自己,因为大概率那不是你的错。
至于只跟自己比,不跟他人比。我更愿意理解为善意的谎言。简单的例子,你平时考50分,这次考60分,就能证明你进步了么,明显不能。你只能跟周围的参照去比较,才能看出你的程度在哪里。极端一点,如果周围的人都进步了,但是你还在原地打转儿。抱歉,你退步了。这就是现实竞争的残酷性。但是人们又不能去刻意强调这种残酷性,还要想方设法弱化这种残酷性,而让整个体系不至于动荡。否定残酷性的存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就像高考,人人都加10分,毫无意义。追根究底,我们的教育,还是筛选式的教育,而不是培养式的。
再看看体育竞技,我就没见过严格遵循比赛规则的竞技比赛。甚至于把握犯规的尺度也成了竞技的一部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口号,现在无人问津。大家都默认了体育竞技的残酷性。
既然竞争无法消灭,人类该如何自处,才能在竞争日益加剧的时代生存下去呢。首先,自然是,润到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地方。然后就是努力拓新,去创造更大的蛋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资本的侵略,就是在抢食更大的蛋糕。如果有足够大的新市场,存量竞争就会大大降低。最后,我们也要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看清事物的本质,遵循自己的内心,努力在当前的争与不争之间做出抉择,不要为了争而争,也不要为了躺而躺。

专注

现代人被各种信息淹没,很难再做到专注了。而人的大脑,事实上只能进行单线程任务,频繁切换上下文,会导致效率下降,并且会造成损害。
比如,吃饭的时候,习惯去打开视频。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听着歌。这种看似享受了双倍的时间,加大了时间的利用率。但是,对于个人的长期体验而言,是有极大害处的。这会让我们的大脑不能够专注于一件事件上,从而无法去做更具创造力的突破。就我个人体验而言,慢下来反而更能激发我们的灵感,让我们能超常发挥,挖掘出自己更多的潜力。
现在人的欲望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时时刻刻被放大着。广告词会时时刻刻提醒你,现在就要,立刻就好,马上能行。牛马,一刻也不该停下。
多读书,多思考,多去专注于一件事情,发挥你的五感,不要急迫,无需催促,以平时的行进速度前行。你会感觉到,这才是真真切切地活着。那种被推搡着,被胁迫着的奔跑,长期而言,会让你的生活不再属于你自己。

衰老

很少照镜子。所以也不知道自己的衰老程度如何。但是,某一天。在同事的脸上,居然看到了一张急剧衰老的面庞。
有点悲哀,有点难过。可能我在他们眼中也会是这样一种形象的吧。
短短几年的时候,就能看到衰老的现象。难道是因为这几年正是人类容易衰老的阶段么。应该不是的吧。
之前还在感慨,年纪轻轻的小伙子们,已然一头白发。
这次的感触,却比白发更为深切。
我们害怕衰老么。
也不尽然。
我们并不害怕衰老这个概念描述的具体实相。
我们害怕的是将要衰老并已经能看到衰老进程时,引发的某种刻在基因里的不好的感觉。
衰老无法阻止,因为,这是人类社会最后的公平了。
但是,还是希望,衰老能慢一点,能让人再多呼吸一下青春的气息吧。

关于理想的生活

没有经历过,永远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欢某种生活。
也许人类就永远不会满足。
但是,目前阶段总是能有一个大概的轮廓。
这是肯定的。

首先,要选一个有山有水的地儿。
房子不需要太大,但是需要有自己的书房。
平时能尝试去研究一些有趣的事情。
然后我还想要自己写写书。
偶尔能出行几次,看看远方的世界。

存在的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是,如果不工作了,生活会怎样。
有可能是短时间的狂欢加上之后的长期的虚无。
这不是我想要的。
人生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当我决定脱去某层枷锁时,
我要能明白我自己能把握住这份自由时间的掌控。
具体还有待斟酌规划。

来年规划

1.多读书,多记录
2.早起早睡
3.控制一下体重

今年书单

2024.1.13 《六个说谎的大学生》浅仓秋成 推荐
2024.2.13 《周四谋杀俱乐部》 理查·欧斯曼 不评价
2024.5.15 《一朵桔梗花》 连城三纪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