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红与黑》是其代表作。
之所以接触到这本书,还是因为多年前观看的《北风那个吹》电视剧剧情。
起初只是单纯对电视剧中那段原著的朗读内容感兴趣。
确实,在懵懂的年岁里,这种带有刺激性的戏份,总是更能留下深刻印象。
但是通读全书,吸引我的可能是一些其他的内容。
最直观深刻的,就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于连,是一个矛盾体集合。他既有正面人物该有的善良机智、懂得感恩、敢于反抗、坚守规则,也有反面人物的狡诈多疑、野心勃勃、内心脆弱自卑、敏感易怒、冲动。甚至于有时候无法把握主人公的某些行为反应,会对他的某些行为感到某名奇妙。嗯,确实就是有一点某名奇妙,单纯地认为,这不该是小说主人公该有的行为。
看过太多的正派主角小说,甚至是充斥着圣母属性的主角。在十几年前的国内小说里,主人公基本都是大好人,烂好人。以至于给我以错觉,觉得小说主人公,就该如此。
当然,也看过一些有些邪派风格的主人公,甚至还有,诸如主人公发出“我当好人,他们便觉得我可欺,我当恶人,他们便敬畏我”的深刻言论。当时读到,奉为圭臬。
但是,不论如何。小说的主人公还是没有脱离脸谱化的风格。《水浒传》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一百单八好汉都有脸谱化的描写,部分着重描写的人物个个性格特征突出。
然而,就我个人的生活体验而言。小说是可以把人脸谱化,但是现实世界的人,更加地多变复杂。特别是世界观还不够成熟的人,情绪不够稳定的人。他们的行为,无法用标签化的形式去简单描述,因为他们的内心会有很多的矛盾是自己无法化解的,他们还处在一个成长的阶段,他们无法与自己所处的世界和谐共处,时不时会爆发出一些冲突。在这个时候,他们的行为是多变的,不可控的。
而《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他敢于反抗权贵的特权,崇拜拿破仑的革命精神,而自己内心偶尔又敏感自卑,退缩不前;他坚信为爱可以付出生命,而后又多疑猜忌;他以为自己是因为爱而跟玛蒂尔德在一起,而后在巨大的财富面前又开始怀疑自我。有句话我很认同,于连,其实他不过就是个聪明、缺乏关爱、还在成长期的孩子。他的很多行为,都显出了孩子气的一面,冲动易怒,偶尔自卑,怀疑自我,敏感,自尊心过强。
这种成长,在故事结局时得到了升华。于连最终收获了真正的爱情和友情,也明白了自己坚守的道,那就是遵守规则,做错了事,就应该受到惩罚,他不肯向权贵低头,不愿意为了生存而同流合污。
只是这种成长的代价,却是过于昂贵,为此需要付出自己的生命。
从于连一生的经历观之,上天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天赋,还带来了相助的贵人。但是,却没有人教会于连去怎样生存在不那么太平的年代里。他只是靠自己的一点点直觉,缓慢摸索,徐徐前行。
于连的两次爱情贯穿了他的一生,第一次与德瑞拉夫人的禁忌之恋,第二与玛蒂尔德的平民与贵族的恋情。关于他这两次爱情的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从成长的角度观察,可以大概猜测的是,在人生通透之后,于连真正明白自己对德瑞拉夫人的感情,而对玛蒂尔德,只是青春的短暂激情,也可能只是虚荣心或者是贪婪心,他并不真正了解玛蒂尔德,也不爱她。同时,他也感知到,在这个黑暗的年代里,他无法再翻身,无法再与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才选择去死。
当然,作为儒家文化传承者。我们是无法理解也无法原谅于连就这样选择去死。他还有应尽未尽的责任,这世上还有那么多牵绊。至少,他这样离去,对玛蒂尔德是极不负责任的。有评论说玛蒂尔德对于连选择去死是奋力反驳,而德瑞拉夫人却是能在精神上支持。
我不认同,我认为玛蒂尔德此时的身份,允许她驳斥于连选择去死。
这也许是一些文化隔阂吧。我华夏民族的人,始终也无法贯彻执行那句箴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真的能为了自由抛弃一切么,人生是否也需要背负一些略显沉重的事物而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