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一色,汉族,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作家,代表作品有《许飞日记》《落寒的童年》等。
落寒的童年
2025-06-08
第一个案子,转移注意力手法加头发,披头散发,也不算是没给读者提示。
第二个案子,嫌疑人脸上的伤,指甲的泥,俯身被掐死。感觉警察略有点无能了。
许飞日记
2025-06-08
一波下雨天淋湿的猜测,只能说略显勉强。
然后是一波不在场证明,有点飘。
整体还行吧。
盲人与狗
2025-06-12题目不太合适
,通读全文,跟狗
关系不太大。
首先,缺点很明显,文笔
差点意思,读起来很不顺畅
。
人物塑造很粗糙
,很多情节没有经过打磨,读起来很费劲。人物称呼
切换混乱。
这也许就是联想派
的缺陷吧。
但是排除这些缺陷的干扰,个人,非常非常喜欢这篇小说。
它有女性作家该有的细腻思考
。
整个案件也足够精彩,故事整体架构没有问题,就是节奏把控有待调整。
本来可以是一篇神作的,确实是可惜了。
案件最大的谜题居然是死者为我们设计的,通过续诡的方式,巧妙地掩盖了真相。
但是,续诡不是那么好用的,用得不好,很容易造成行文的割裂感。
我读到她问主角那张字条的时候,就隐约有猜测,没想到这个猜测是在剧情的一重反转之下,挺有意思的。
至于后面突然出来一个对手,略显多余,很尬。
关于73的解释,挺有意思的。
关于联想的思维,也是一个亮点,很不错。
作者关于某些点的思考,很对味儿。
以下是摘录:
1.孩子是最接近动物的东西,非常自我,考虑事情也大多出于直觉。他们应该分成两类:一种是匪夷所思的善良,被社会沾染了一点点便无法领会的纯洁;另一种则是令人发指的阴残,虽然只是一时的灵感,却胜过许多设计精巧,用心狠毒的诡计。
孩子是东西,这合适么。后面的分类也描述的差点意思。但整体表达的思想还可以。
2.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3.精神上的返祖现象… 对古代的向往?从‘人心不足’这句话看来,过去恐怕永远比现实美好。以现代人对古代的了解,它代表着消失的文化,或者外向的感情。我印象中的古人都很开朗,与人一见如故、推心置腹… 必须承认,我仰慕豪爽的古风。究其原因,大概是我对现实相当不满。我和旅馆那些人几乎都聊过天,总觉得这样便应该是朋友。但一旦聊完,再看他们时却相当茫然:这个人,我真的认识吗?在旅途中相遇,注定了分道扬镳的结局。由陌人生开始,也必然以陌生人结束。
关于青春的文字,虽然跟故事主线毫无关系。算是作者夹带的私货。
4.有些事,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听的人就很难听出当时的气氛来。
5.身边有人死了,就一定要非常难过吗?一开始不一定,顶多是茫然。因为“死亡”不过是两个字,不会带起任何情绪。知道你把它的意义扩展成“再也见不到她,听不见她说话,看不见她笑”,你才可能会有点感觉。
但是,不是每朵乌云都会下雨的。同样,也不是每种哀伤都可以哭出来的。
真的可以爆发的情感,过后就能当个里程碑,毫不留恋地跨过去,再回首也许还是段宝贵的经验。对,就像下雨,过了那一阵,自然会天晴。
而爆发不出的,更像是风。它在身边盘旋不去,却永远不会引起注意。但你偶尔会毫无理由地抑郁。也许在很多年以后,某次触景伤情时,才恍然找到困扰人许久的心情的来处。
6.出于各种原因,也许是情绪,也许是顾虑,人总会多说或者少说那么一句话…
7.只要能抓到凶手,真相没有必要完全公开。
校园惨剧
2025-06-13
发生在《盲人与狗》前面的。
这书观感属实一般。
有种知道结果硬推过程的味道。
把动机推给贩毒就完事儿了。
诸多不合理之处,警察已经不是无能了,而是渎职。
后面那本还可以,这本就算了。